郭敬明饶雪漫安妮宝贝,电影改编烂片成灾!青春文学25年疼痛史

青春文学内在的疼痛基因,仍然是明饶内容消费的流量密码。

最近这两年,在被各种毁三观的安妮大瓜砸中的日子里,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宝贝现象,娱乐圈,电影简直是烂片青春疼痛文学的重灾区。尤其是成灾那些个男明星们,各个都是青春小作文「高手」。

郭敬明饶雪漫安妮宝贝,电影改编烂片成灾!青春文学25年疼痛史

什么男孩,女孩啊,年疼大海,痛史月亮的郭敬改编。谁要再说,明饶咱大老爷们没看过那半斤八两的雪漫青春小说,我跟谁急。

郭敬明饶雪漫安妮宝贝,电影改编烂片成灾!青春文学25年疼痛史

不说别的,现在回去翻一翻我们的QQ空间,看看那些专属于学生时代的矫情语句,估计大家都能尴尬得抠出三室一厅来。

害,只能感叹一句,谁还没年轻过呢?

尤其是80末、90初这一代人,成长过程恰好和青春文学的发展路径相重合。哪怕你真对这些个小说不感兴趣,也躲不过身边的同学,或者暗恋的女生,一个个疯狂安利。

青春文学的热潮看似已远去,但却以影像的方式继续维持着它的生命力。且青春文学内在的疼痛基因,依然是内容消费的流量密码。

就像前不久,一部根据张爱玲原著小说改编的《第一炉香》,愣是被宣传成了青春疼痛文学,想要以此吸引更多人去影院。这招,或许放在别的地儿能行,但在张爱玲这儿,是犯了大忌。

这一期内容,我想和大家来聊聊青春疼痛文学,到底是如何兴起和走向衰落的。

01

我们一般所说的「青春疼痛文学」,严格论述起来,一开始并不是当代文学史上的概念,而是一个偏向于市场逻辑形成的营销学概念。

青春文学的滥觞,最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由海天文学社出版的《花季·雨季》。

小说作者叫做郁秀,70后,写这本书的时候还在上大学,而她描写的正是同龄人所熟悉的校园生活,诸如少男少女们的同窗情谊,或者考试作弊、和老师斗智斗勇等内容。

据说这本书光是盗版就有200来万册。

我还记得小时候在姐姐家就看到过一本,具体写啥都忘了,但对这本书的名字和像贺卡似的封面倒是印象深刻。

在这之后,已经靠「布老虎丛书」品牌在出版界打出名声的春风文艺出版社,在1998年推出了第一部80后青春文学作品,许佳的《我爱阳光》。

这本书影响了后来很多的创作者。比如当时还在读书的郭敬明,就是许佳的迷弟,不仅对书中内容如数家珍,还曾深情发文「表白」,「第一次发现有作者用那么不动声色的文字而成就那么庞大的精致。」

多年后,郭老师用45度角仰望天空时,都会想起读许佳作品的那个午后。

不过,相比以上这些,第一次把作者进行商业化包装,并且引发读者大规模追捧的,是磨铁图书的创始人沈浩波。

2001年,在差不多把十几万的创业基金都赔了的情况下,沈浩波收到了一份手稿,写的是叛逆少女的成长史,作者春树正是他的笔友。

多少是带着点背水一战,再赌一把的意味,沈浩波把宝压在了春树身上。他把原书名《冰的世界》改成了《北京娃娃》。

这就要说到另一本曾经很火的书,叫做《上海宝贝》,可能年纪大点的人会有印象。

那会儿春风文艺出版社大打「美女作家」牌,推出了作家卫慧。后来因为内容过于尺度而被禁,春风文艺也遭到了整顿。这个我们不细说。

沈浩波依样画葫芦,把春树打造成「美少女作家」,取了个类似的书名,又利用自己以前的媒体资源,给《北京娃娃》贴上了「残酷青春」的标签,大肆报道。而后更是让春树在签售之时,身穿肚兜博眼球,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。

后来出版界对作者的一系列明星包装,甚至概念化炒作,最初源头就在于此。

但不管是郁秀,许佳还是春树,这些人的出现都还处于青春文学大浪潮来临的前夜。

02

真正让青春文学成为一股足以席卷全社会的文化现象的,还是因为那场让韩寒一文成名天下知的新概念作文大赛。

新概念给市场输送了一大批青年作者。再加上,全国各地不乏其他各类大赛接连举办,这股全社会兴起的文学比赛热,也为青春文学的兴盛提供了最重要的人才储备。

2004年,根据开卷(提供图书数据监测服务的公司)的市场调查显示,以80后作者为主体的青春文学类作品,约占当年文学图书市场份额的10%;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的作品加起来,也不过这个数。

那一年,被称为「青春文学年」。但那一年最重要的,可能还是以郭敬明和饶雪漫为代表,正式开启了一股大杀四方的青春疼痛文学之风。

天不生郭敬明,青春疼痛文学万古如长夜!

说起来,这俩人除了都沉迷于青春的忧伤疼痛之外,还都是不折不扣的营销高手。

2004年,郭敬明成立了个人工作室,开始策划杂志《岛》,由春风文艺出版社代理发行。

那会儿,他虽然因《幻城》和《梦里花落知多少》备受抄袭争议,但并不知耻,反而更加强烈地想要成名,以及赚大钱。

《岛》就是打响他个人品牌的开端。从选题、约稿,到文章审核,插图海报等等,所有工作事无巨细,都由他亲自监督完成。

甚至,他自己还常常作为封面人物,出现在杂志首页。谁都看得出来,他有一颗想红的心。

正是在这一时期,七堇年,落落等后来郭敬明文学帝国里的重要成员开始集结在他身边。

插一句啊,虽然我不是很喜欢青春疼痛文学,但我觉得七堇年不错。中学时写抒情作文基本都学得她。

2006年,在和春风文艺合约到期之后,郭敬明和长江文艺出版社展开合作,开启了《最小说》时代。首映30万册,发售一空。

《悲伤逆流成河》的连载,更是让《最小说》之后的销量居高不下。

再加上从2008年到2013年,举办了三届「文学之新」大赛。每个人都遵循得奖——签约——《最小说》刊登作品——出版成书——签售宣传 的造星工序,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。

中学生的眼泪铸成了郭敬明的青春伤痛商业帝国。

在这其中,最重要的就是对他们进行偶像化包装。从初出茅庐时的窘态,到出书成名之后的精致蜕变,再到每年年会时的盛装出席,活脱脱《小时代》场景再现。

03

另一边,饶雪漫也在打造着她的疼痛文学大本营。

2004年,饶雪漫发起了「我不是坏女生」的夏令营活动,开始挖掘边缘女孩的故事。在这之后,她以抑郁症网友「小妖七七」为故事原型,创作了小说《小妖的金色城堡》。

第二年发表的《左耳》,正式被出版社打上了「青春疼痛」的标签。同时,在她的主导下,也确立了一套属于饶雪漫小说的完整营销模式。

首先是海选书模。不同于郭敬明有时候自己上,或是启用爱将(朱梓骁),饶雪漫的小说封面人选往往会根据角色特质,在全国范围内征选书模。马思纯、林更新、陈意涵、王子文,这些明星们,都曾是饶雪漫小说的书模。

此外,搭配同一本书,还会发布同名主题曲,到后来还会拍摄主题曲mv。用现在的话来说,饶雪漫早早就进行了IP的全方位开发。

某种程度上,郭敬明和饶雪漫除了创作者身份之外,更像是一个「书商」,替代了出版商的功能。

在他们的大力推广之下,青春疼痛文学很快就风靡大江南北。

一波红利风起,其他的出版商们自然不甘落后。

比如,2006年,湖南魅力文化成立了花火工作室,推出了青春文学杂志《花火》,并策划了「忧伤文学」系列书系。最著名的自然是乐小米的《凉生,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》。

时任聚星天华战略顾问的路金波,则捧红了郭妮,《麻雀要革命》《天使街23号》等一连串的小说接连上市。

在这之后,路金波也曾和饶雪漫合作,打造《最女生》系列,旗下签约蒋方舟等10位年轻作者,与《最小说》分庭抗礼。

出版商的推波助澜,作者们的前赴后继,再加上媒体的报道,在那几年里,青春疼痛文学很快就垄断了一大批年轻人的文学审美。

坏女孩+小混混的叛逆早恋,堕胎、车祸、癌症的青春岁月,再加上45度角仰望天空,看不见未来的迷茫悲伤,让少男少女们爱得痴狂。

与此同时,青春文学也霸占了大部分的出版市场。因为不管是出版商还是作者们自发的营销推广,带来的不仅仅是大众对于青春文学的高关注,也培养了死心塌地的粉丝群体。

而他们的购买力是惊人的。

其中,尤以郭敬明及其最世帝国为最。2007年、2008年、2011年,郭敬明分别以1100万、1300万、2450万的版税收入三次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一的宝座。当然,饶雪漫也不赖,数次进入榜单前十,2008年以800万元版税位列第四。

但转变也悄然而至。

04

2011年,国内青春文学出版市场上75%的份额归属于最世文化。到达顶点,往往意味着下坡的开始。

一方面,正如我开头所说,青春文学的发展路径与80末、90初这代人是高度重合的,是这批人中的中学生,支撑起了青春文学的黄金十年。但是到了2011年,这群读者的多数人已经上大学,甚至走入社会了。

另一方面,网络文学已成长为足以对抗青春文学的存在。

其实若要严格说起来,哪怕是韩寒、郭敬明、饶雪漫他们这些人,成名岁月里也少不了互联网的身影。

比如早年间,郭敬明曾给文学网站「榕树下」投过稿;饶雪漫曾组建过一个名为「花衣裳」的文学组合,并开设了同名文学网站。韩寒后期更是以博客为主战场。

可以说,他们这一代写作者,一路面对的正是文学写作媒介的变革,并且无法独善其身。

从2003年,起点中文网试水付费阅读,到2008年盛大文学成立,网络文学速成长为一头巨兽,一批创作者由此成名。

这点,从中国作家富豪榜就可以看到发展趋势。

早期沧月、天下霸唱就已进入榜单;后来写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的当年明月,《九州缥缈录》的江南排名更是直逼前三。直到2012年开始,逼退了常年位列中国作家富豪榜冠亚军之位的郭敬明。

在这之后,差不多从2011年开始露头的移动互联网浪潮,带来的更是摧枯拉朽式的全方位改变。

比如,它直接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。

由此诞生的新一代的畅销书引领者,是张嘉佳、刘同;是大冰、张皓宸。而他们都算是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受利者。

不过也正是在这一年,因为《那些年,我们一起追的女孩》上映的成功,青春文学在关键时刻遇上了影视IP化时代,顺势转换了战场。

这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现象级电影,正式开启了青春片霸占大银幕的岁月。此后,《致青春》《小时代》《左耳》等等,我们所熟悉的那些个青春小说,以电影之名,开始疯狂收割票房。

为什么首先是青春文学占尽了IP改编的红利?

因为从投入产出比来看,青春文学的改编性价比最高。过去的读者长大了,虽然不看青春文学了,但刚好成为了具备消费能力的观影主力军。

青春片的拍摄难度也很低,既不需要特效大场面,也不需要高深的导演技巧,甚至演员演技不行都没问题,颜值就是正义。

并且一部青春片,基本大几千万的成本就能覆盖。那些投资再高的,动辄上亿的,那都是把钱花在片酬和营销上了。

那几年,恰好也是国产电影市场高歌猛进的岁月,票房年平均增速可以达到30%以上。足够的市场容量,遇上了IP热潮的开端,就这么创造了中国电影市场上一段似乎躺着就能挣钱的疯狂时期。

直到最后,青春片几乎成为了烂片的代名词。

回过头来看,其实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「青春文学」,它永远激烈、出格、荒唐、灿烂。

当你成年后,你迫不及待与它划清界限,想证明自己长大了。而当你真正成熟,却又忍不住怀念,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。

05

我们这代人,之所以选择了「疼痛」作为青春的注脚,我想还是因为生活在一个物质逐渐富足,但课业又逐渐繁重的年代。

为赋新词强说愁,少年人总免不了把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小挫折,比如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,当成全天下最痛苦的事来诉说,仿佛是这辈子最大的苦难。

没有被社会毒打过,对于「疼痛」的理解,往往也就到这了。

等到经历多了,自然会发现,真正的疼痛是不会哭,也不会叫的。跟日后的辛苦与磨难相比,青春里的疼痛不再算什么,青春疼痛文学,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。

所以无论是时下流行的emo、网抑云,或者「希望你永远不懂」的文案,也只是特定年龄碰上特定年代的表现罢了。毕竟人不中二枉少年。

我还记得上学的时候,偷偷躲在课桌下看书。一有新的小说或者杂志来了,因为没钱全买,所以常常是就着一本全班传阅。即使是我不喜欢言情小说,还是被同桌姑娘逼着看完了一整部《泡沫之夏》。

他们都老了吧,他们在哪里呀。

最后,一首中学时很喜欢的诗送给大家:

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

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

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

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

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

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

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

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

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

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

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

却不得不承认

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

——《青春》席慕容

-End-

SEO优化
上一篇:网站建设中如何做好企业网站的优化技巧
下一篇:网站建设中错误的联系方式页面及解决错误的方法